首页>北碚桑蚕种
北碚桑蚕种


前   言

  桑蚕,又称家蚕,或者习称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用途广泛。

《北碚志》记载:“北碚栽桑养蚕,始于1866年。1907年,北碚栽桑养蚕者甚多,沿江两岸,桑树蔚然成林”。北碚桑蚕种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极其丰富、珍贵的北碚桑树和北碚桑蚕种优良种质资源。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是重庆市唯一的蚕桑品种选育、保存及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推广单位,现保存有北碚桑树品种188份,北碚桑蚕种品种146份,桑树及桑蚕品种保存数量及纯度在全国同类科研机构中居前列。北碚桑蚕种以质量好,品质优而闻名国内外,推广服务遍及重庆市栽桑养蚕的33个区县、537个镇乡、5020个村,47万养蚕户及云、贵、川、陕、江、浙、桂等省市,远销印度、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北碚桑蚕种生产区域属深丘浅山地貌,以山地为主,分布有丘陵、河谷和平坝,海拨高度在175~1312m之间,沿江河谷地带冲积土,养分丰富,理化性好,水稻土、紫色土占全部土壤面积的81.7%,森林覆盖率38.9%,是栽桑养蚕最佳适宜区。该区域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好,具有夏热冬暖,春长秋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暖季光照多等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8.6 ℃,年日照时效达1006.2 h,无霜期达359 d,年总降雨量为1173.6 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大于10 ℃的活动积温高达5979.5 ℃,无低温冻寒。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北碚桑树生长发育,北碚桑叶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优,富含桑蚕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而无毒性;蚕喜食;食下率和消化率高;萎凋速度慢,耐贮藏的特色,为生产北碚桑蚕种提供了高产优质饲料,为北碚桑蚕种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营养保证。

北碚桑蚕种呈淡黄色,细粒扁园形,长约1.2毫米至1.3毫米;具有纯度高,质量优、易繁育,杂交彻底,健康性好,发育进度快,特征特性一致,生长发育整齐,无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在推广应用中表现出产量高、丝质优等品质特征。北碚桑蚕种先后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大会科技成果奖,四川省科技重大成果三等奖,四川省丝绸公司科技进步贡献奖,重庆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

北碚桑蚕种在生产全过程中,结合北碚地区的独特气候特点,经过多年试摸索验,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技术特色。主要包括北碚桑树品种选择、桑树栽培模式、桑树肥培管理、桑叶采摘与管理、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桑蚕品种选择、自动催青技术、小蚕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技术、自动上蔟技术、早采茧技术、种茧保护技术、制种技术、蚕种保护技术、蚕种人工孵化技术、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为加快推广北碚桑蚕种科学实用技术,我们编印了《北碚桑蚕种》一书。

本书是介绍北碚桑蚕种的一本应用科学和技术科普读本,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适合于蚕农技术培训需要,是广大蚕农、科技示范户、栽桑养蚕专业合作社以及林技人员的科普读本、致富读本,也是山区基层干部的常备读本。在编辑出版中,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凝聚了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本书的出版,对进一步宣传北碚桑蚕种和北碚桑树的特点,加快北碚栽桑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蚕农科技素质,促进蚕农产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水平有限,如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二○一二年六月三十日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北碚桑蚕种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北碚桑蚕种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北碚桑蚕种的经济与社会贡献

第四节北碚桑蚕种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北碚桑蚕种的地域范围与地理气候特征

第一节北碚桑蚕种的地域范围

第二节北碚桑蚕种与北碚地理自然环境的关联性

第三章 北碚桑蚕的生长特性及生活习性

第一节桑蚕的生长特性

第二节桑蚕的生活习性

第三节桑蚕与气象环境

第四节桑蚕与饲料

第五节北碚桑蚕的特性

第四章 北碚桑蚕种的特色

第一节历史人文特色

第二节质量特色

第三节地域特色

第四节品种特色

第五节种质资源特色

第六节饲料特色

第七节技术特色

第八节质量检验检疫特色

第五章 北碚桑蚕种生产的技术体系

第一节生产工艺路线

第二节北碚桑树种植模式及技术要点

第三节北碚桑蚕种生产核心技术

第四节北碚桑蚕种原蚕饲育技术

第五节北碚桑蚕种质量检验检疫技术

第六节生产基础设施及硬件条件

第一章  概述

桑蚕,学名 BombyxmoriLinnaeus。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蚕蛾科(Bombycidae)。又称家蚕,或习称蚕。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吐丝昆虫。以桑叶为食料,茧可缫丝,主要用于织绸,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

桑蚕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柘叶、榆叶、鸦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蚕所必需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在适温条件下,一头蚕自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6-9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4-32天,约食下桑叶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

桑蚕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性与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Bombyxmandarina)(见桑树害虫)十分相似,血清沉淀反应强度也相同,杂交能产生正常子代。桑蚕的染色体是28对,野桑蚕则有27对和28对两种类型,一般认为桑蚕与中国的28对型野桑蚕同源。人类最初可能是从桑林中采集原始野生蚕茧取丝利用;随着人类生活的定居和对蚕丝用途的进一步了解而开始在室内养蚕。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野生蚕才逐渐驯化成为具有今天这样经济性状的桑蚕。

桑蚕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的经济价值在于桑蚕丝。桑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中国是最早利用桑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羲“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桑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桑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这个经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蚕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时期,蚕已在室内饲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蚕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第一节  北碚桑蚕种的发展历史

北碚种桑养蚕,始于清同治五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川省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由浙江运来大量湖桑苗,奖励栽桑养蚕。北碚种植甚多,沿江两岸,蔚然成林。1928年,卢作孚组织峡防局人员,在北碚东阳镇上坝农场种植桑苗5000株,养蚕一季,精制一批蚕种,创北碚桑蚕种繁育先河。

1935年,重庆大华生丝贸易公司经理黄勉旃、童斗皋同四川蚕桑指导所陈葆清、孙泽澍在巴县蔡家场土主庙(现北碚区蔡家岗镇)创办惠利农场,为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开办的改良蚕种场,陈葆清任场长。当年成功生产改良北碚桑蚕种6000张。1937年7月,惠利农场更名为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巴县蚕种制造场。1944年8月,改名为西里蚕种场。

1937年2月,四川建设厅技正陶英偕周海寰、省蚕桑改良场场长尹良莹、蚕桑指导员王业义等在北碚上坝创建四川省蚕桑改良场川东分场,陶英兼任场长,当年生产改良北碚桑蚕种13116张。1937年7月,更名为“北碚蚕种场”。

在北碚桑蚕种的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西里蚕种场和北碚蚕种场承担了主要职责,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初,“两场”划归设在重庆的四川丝业公司,从此,北碚成为四川桑蚕种制造中心,北碚蚕种场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蚕种场。抗日战争期间,江、浙、粤、鲁等省,蚕业全部停止,大批蚕业技术人员来川,其中大部份人来到北碚,参加“两场”工作。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蚕桑系也迁至上坝。著名蚕业专家孙本忠博士,曾在此选育黄皮蚕。农林部长沈鸿烈、四川丝业公司董事长何北衡、总经理范崇实等,均曾多次陪同苏联、英国、加拿大大使馆人员,英、法、瑞士等国外交人员,法国商务专员,法国经济代表团,印度农学专家等参观。国际宣传处专门邀请中国电影制片厂,对北碚桑蚕种繁育过程迫摄记录片,寄往英、美两国救济委员会宣传。八年抗战,“两场”生产优质北碚桑蚕种137万余张,占四川全省桑蚕种总产量的50%左右,不仅满足了国内桑蚕种的需要,还为印度提供了北碚桑蚕种原种300张和北碚桑蚕种普种10483张。

解放后“两场”收归国有,先后隶属于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丝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南蚕丝公司、四川省农业厅、重庆市北碚区委、西南农学院、四川省轻工业厅、重庆市农业局、四川省农业局、四川省蚕丝公司、四川省丝绸公司管理,同为四川省省属七大主力桑蚕种繁育场之一。1997年后划归重庆市农业局、重庆市外经贸委管理,成为重庆市最大的两个桑蚕种繁育单位。

2011年7月,北碚蚕种场与西里蚕种场合并组建为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集桑蚕选、原、普种繁育与科研推广于一体,是重庆市唯一的桑蚕品种资源保护单位,年可繁育家蚕原原种8万蛾、原种8万张、生产一代杂交种40万张;冷藏各级蚕种40万张;日浸酸、浴种蚕种6万张。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组建翻开北碚桑蚕种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第二节  北碚桑蚕种的发展现状

北碚桑蚕种的发展与本区、全市、全国产业政策乃至全球经济等均密切相关。究其原因是桑蚕种繁育是茧丝绸行业产业链的基础,加之北碚桑蚕种繁育主要依靠发展原蚕饲育,所以国际生丝市场、丝茧收购价格、龙头企业培育、政府产业政策、新技术推广、农村劳动力状况等,都直接影响着北碚桑蚕种的发展。

北碚桑蚕种的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坎坷的艰难历程。建国后,北碚桑蚕种经历过四次较大规模的发展。1954年在文星、天府栽桑40万株,到1958年全区能养蚕420张,产茧6550公斤。1961年全面贯彻“农村60条”和“12条”后,基本被砍掉。

60年代中期,全区各公社于1965年培植“四边桑”约126万株,十年动乱中,由于极左思潮影响,1968年又被迫毁桑70%,仅有文星、转龙、歇马、灯塔、蔡家等公社保留住35万株左右。

1972年,随后每年育苗、栽桑。80年代初,全区保存桑树约164万株,养蚕3270张,产茧100.5吨。到1987年,15个乡镇都有桑树。全区低山区桑树19万株,良桑占11.4%,发种329张,单张产茧31.7公斤,单产值115.7元;深丘区有桑树46095株,发种117张,单张产茧20.4公斤,单产值57.2元。据1989年调查,当年全区有“四边桑”103.7万株,大小桑园17公顷,桑树29.7万株,养蚕1748张,产茧60450公斤。

进入90年代,北碚蚕桑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桑树由“间作桑”、“四边桑”开始向基地化、规模化的成片小桑园、低干密植桑园发展,蚕品种逐步向适销对路的抗逆性强的多丝量品种发展,养蚕技术则向省时、省力、高产方向发展。1995年,北碚区蚕桑生产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当年实有桑园面积797.02公顷,桑树2102.9万株,育苗207.7万株,新栽间作桑96万株、四边桑816万株,小桑园桑树75.2万株。当年发北碚桑蚕种21890.1张,全年产茧577吨,年产值6416687元,单张产茧26.35公斤,单张产值293.13元。全区几乎镇镇栽桑、村村养蚕,蚕桑真正发挥了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受国际、国内和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各乡镇纷纷发展其他特色经济,加之农村大量人口向城镇务工转移,导致北碚蚕桑在桑树基础面积、投产株数、发种量、总产值等方面呈明显滑坡趋势。2000年起,原西里蚕种场加大建立“种场+基础+农户”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加大原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技术新品种扶持力度等措施,较好地稳定了北碚蚕桑发展的基础,为北碚桑蚕种繁育提供了保证。由此亦可见,加强北碚桑蚕种地标保护,对促进北碚桑蚕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北碚桑蚕种的经济与社会贡献

1946年3月经经济部商标局依法审定核准北碚蚕种场繁育的北碚桑蚕种“桑叶牌”注册商标,西里蚕种场繁育的北碚桑蚕种“桑椹牌”注册商标。其后,“两场”均沿用该商标,并重新申请注册。2010年,“桑叶牌”北碚桑蚕种原种、“桑椹牌”北碚桑蚕种普种被重庆市茧丝绸行业协会授予“重庆市名牌蚕种”称号。2011年,“桑椹牌”北碚桑蚕种普商标获重庆市著名商标称号。近年来,“两场”所繁育的北碚桑蚕种在历次重庆市桑蚕种质量检验中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

两场自创建以来,专业从事北碚桑蚕种研制及繁育,着力打造北碚桑蚕种品牌,共繁育北碚桑蚕种原原母种2195314蛾,原种2041741张,普种12363148张。目前,年可繁育北碚桑蚕种原原种10000蛾,北碚桑蚕种原种2万张,北碚桑蚕种普种35万张,占重庆全市桑蚕种原原母种、原种繁育的100%,桑蚕种普种繁育的60%,在重庆蚕桑丝绸产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坚持“保证质优量足、负责送货上门、提供技术服务、促进共同发展”的服务承诺,积极推广北碚桑蚕种,并为广大蚕农提供技术服务,推广服务范围涉及全市栽桑养蚕的33个区县、537个镇乡、5020个村,47万户蚕农及云、贵、川、陕、江、浙、桂等省市,远销印度、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业内和广大蚕农中享有良好声誉,每年蚕农茧款直接收入达1.6亿元以上,为中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东桑西移”工程与城乡统筹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四节  北碚桑蚕种的发展前景

茧丝绸业是重庆具有资源优势的传统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外贸出口及社会就业等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做出过重要贡献。它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包含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与农、工、贸紧密联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庆市委市政府把蚕桑产业作为五大特色产业之一,并纳入“两翼农民增收工程”和“效益农业”重点项目。尽管北碚桑蚕种繁育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只要正确认识并认真分析当前蚕业的宏观形势,树立信心,明确思路,合理引导,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基础,就能迎来新的发展。

北碚具有发展蚕桑生产十分有利的条件:一是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二是可直接引进重庆市蚕科院选育的优质北碚桑蚕种、北碚桑树资源和新技术服务,有利于良桑良种大面积繁殖推广,提高亩桑效益;三是可与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雄厚的桑蚕基础研究科技力量搭建“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四是可充分发挥重庆市蚕科院的龙头示范作用,通过发展“蚕科院+基地+农户”的蚕桑产业化模式,走优质、稳定、安全、高效的发展之路;五是通过申报北碚桑蚕种国家地理标志,通过政府政策、资金和规划的大力支持,北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农业发展规划中的蚕桑原种基地,形成北碚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

第二章 北碚桑蚕种的地域范围与地理气候特征

第一节  北碚桑蚕种的地域范围

  北碚桑蚕种地域范围为重庆市北碚区,地处东经106°18′14″~106°56′53″,北纬29°39′10″~30°03′53″之间。具体分布在境内海拔175~1312m之间的五个街道十二个镇: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北温泉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金刀峡镇、三圣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蔡家岗镇、柳荫镇、澄江镇、静观镇、复兴镇、水土镇、天府镇。其中,澄江镇、施家梁镇、蔡家岗镇,是目前北碚桑蚕种的主要生产区。


第二节  北碚桑蚕种与产地地理自然气候的关联性

北碚桑蚕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方面的特色,与北碚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管是饲养原蚕需要的桑叶,还是原蚕生长发育和繁殖,都与环境因素中的温度、湿度、空气、水分等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独特的北碚地理自然环境资源铸就了北碚桑蚕种的特色,使北碚桑蚕种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一  土壤特征

北碚区属深丘浅山地貌,以山地为主,分布有丘陵、河谷和平坝,海拨高度在175~1312m之间,属沿江河谷地带冲积土,养分丰富,理化性好,能回潮,肥效快而稳定,易耕作宜种广,产量稳而较高;属向斜浅丘平坝灰棕紫泥土,胶体品质好,矿质养分含量丰富,保水保肥供肥力强,产量稳定而高;属背斜低山地带主要为矿子黄泥土,冷沙黄泥土等,土层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较强,富钙钾,缺磷,养分缺乏,肥效慢。宜种广的水稻土、紫色土占全部土壤面积的81.7%。其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北碚桑树生长发育,特别适宜肥培要求高的丰产桑树品种种植,为生产北碚桑蚕种提供了高产优质饲料。

二  水资源

北碚区位于嘉陵江边,嘉陵江纵贯全境,有着十分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区域内除了嘉陵江外,还有黑水滩河、后河、壁北河、马鞍溪、明家溪、车盘溪、梁滩河、底洞沟、马河溪、山王沟等大小河流20余条,纵横区域。全区水资源总量为42676.55万m³、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1510.86万m³,其中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2061.25万m³。蓄水总量为3435万m³,平均过境水量为657.7亿m³。为桑树的良好生长,生产优质高产的桑叶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  气候特征

北碚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好,年平均气温18.6 ℃,夏热冬暖,春长秋短,四季分明,光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暖季光照多,光合潜力大,全年太阳总辐射量87108k/cm²,全年日照时效达1006.2 h,无霜期达359 d,年总降雨量为1173.6 mm,春、夏、秋、冬降雨量分别为全年的25.5%,41.4%,27.9%,5.5%,年平均相对湿度81%,大于10 ℃的活动积温高达5979.5 ℃,无低温冻寒,时有洪灾,阴雨,伏旱发生率达93%,历年一般洪水位是195 m,9月份后多雨寡日照年份较多。其气候特点与桑树和家蚕的生长发育规律适应性极高,有利于高产优质北碚桑叶和北碚优质蚕种的生产,是形成北碚桑蚕种特色的重要根源之一。

四  生态环境

北碚生态环境优美。全区森林覆盖率38.9%,城区绿化率4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1.2㎡,Ⅱ级以上优良空气质量天数长期保持在338 d以上,这四项指标均居重庆市主城区首位,大气、水体质量全市领先。为北碚桑蚕种的绿色生态环保提供了先决条件。

第三章 北碚桑蚕的生长特性及生活习性

桑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蚕儿)、蛹、成虫(蛾)4个不同的时期,以卵越冬。滞育卵经过寒冷的冬天,在春天气温回升,桑树开叶时,便开始孵化。

刚孵化出的桑蚕幼虫像蚂蚁,叫蚁蚕。蚁蚕经过4次就眠、蜕皮后便老熟结茧。两次蜕皮间的时间,称为龄期。蚁蚕从孵化到结茧一般要经过4眠5龄。1龄经过3~4天,2龄3天左右,3龄3~4天,4龄4~5天,5龄8~9天,全龄25天左右。在适温范围内,幼虫在吐丝结茧后经2~3天即可化蛹,蛹期经12~15天羽化为成虫,随即交配产卵完成1个生长周期即1个世代。

第一节  桑蚕的生长特性

一  体重增长

蚁蚕的体重为0.41~0.50mg,5龄蚕最大体重为5~6g,整个幼虫期体重增长约10000倍左右。1龄生长最快,为13~16倍,2龄6.3倍,3龄5.9倍,4龄4.8倍,5龄4.5倍。

二  体积的增长

从蚁蚕生长到到5龄最大时,体长增加23~27倍,体幅增加18~22倍,体面积增加500倍,体积共增加约6000倍。

三  丝腺的增长

从蚁蚕到熟蚕丝腺增长160000倍,熟蚕时占蚕体重的40%左右。


第二节  桑蚕的生活习性

桑蚕的生活习性中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性。首先,从孵化出的蚁蚕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入眠,蜕去旧体壁后到下一个龄期,再继续生长发育,经过几次蜕皮后,老熟并吐丝营茧,完成变态,以卵越冬。在幼虫期不同发育阶段其生活习性也差异很大。

一  眠、变态、化性、滞育、吐丝营茧

 是桑蚕的生理特性之一。各龄桑蚕食桑70%左右便具有就眠能力。就眠前,食桑停止,排空肠内食物残渣,吐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昂起,静止不动,便开始入眠。入眠后经3~4小时,在头胸部交界的背面体壁下出现淡褐色的三角形新头部,这时为熟眠。就眠后再经20小时(4眠约经30小时)左右,新皮形成,旧皮从头胸部交界处裂开,蚕体向前蠕动,蜕去旧皮开始进入新的龄期。

变态  蚕经过4次蜕皮,要发育为成虫,还需经过化蛹和化蛾2次蜕皮。由于这2次蜕皮后,桑蚕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及生理机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称为变态。

化性 是指桑蚕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内完成的世代数。分为一化性、二化性、多化性。

滞育  在一切生活条件正常的情况下,蚕卵胚胎发育停止呈现不活跃的状态。

吐丝结茧  液状丝物质从吐丝孔吐出后,经牵引和凝固作用形成茧丝纤维。蚕在吐丝时由于头胸不断地左右摆动而将茧丝纤维胶着成茧层。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熟蚕经过50~60h即可吐丝完毕,然后在茧中化蛹。茧对变态起保护作用。

二  桑蚕的生理特性

习惯上把1~3龄蚕叫小蚕(稚蚕),4~5龄蚕叫大蚕(壮蚕)。稚蚕期和壮蚕期的生理特性区别十分显著。

1、 稚蚕的生理特性

⑴ 稚蚕对高温多湿的适应性强。蚕体水分和热量的散发,主要是通过皮肤和气门来实现的。稚蚕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大,因此散热面积也相对大。稚蚕的气门对体躯的比率较大,稚蚕的皮肤薄,蜡质含量少,体内水分容易散发。稚蚕体温一般较室温低0.5℃左右。因此,北碚桑蚕种在生产中利用稚蚕对高温多湿适应性强的生理特点,在稚蚕期用较高的温湿度饲育。同时在多湿环境下桑叶容易保鲜,使蚕吃饱吃好,体质强健。稚蚕对低温多湿抵抗力弱,在低温多湿条件下不仅瘦小,影响蚕茧产量,代谢作用缓慢,发育延迟,而且蚕茧产、质量降低。对冷湿抵抗力1龄最小,此时遇冷湿,疏毛率降低。3龄抵抗力稍大。稚蚕对干燥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下,桑叶易萎凋,蚕儿食下量、消化率都下降,个体间发育不齐。第1龄影响最大,尤应引起注意。因此,稚蚕适宜在25℃以上的高温及80%以上的多湿环境中饲养。

⑵ 稚蚕对CO2的抵抗力。稚蚕由于呼吸量小,且气门与体表面积之比大于壮蚕,气体交换比较容易,对C02的抵抗力比壮蚕强,因此,北碚桑蚕种在生产中采用覆盖饲育或密闭饲育。小蚕覆盖饲育或密闭饲育时,只要适当注意换气,对蚕的健康并无影响。在蚕室内产生的不良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氨等,都是对蚕有毒的气体。尤以稚蚕抵抗力弱,容易中毒。为此,稚蚕饲育期应注意适当换气,此外也应避免接触农药、烟草等,防止中毒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⑶ 稚蚕对饲料营养要求高。稚蚕生长发育比壮蚕快,特别是第1龄蚕生长最快。蚕体重在1龄期增加12~16倍,2、3龄各增加约6倍,4、5龄仅增加4~5倍。单位时间内的成长速度,稚蚕期远比壮蚕期快。由于稚蚕期(特别是1龄)迅速成长,对桑叶质量要求高。因此,北碚桑蚕种在生产中严格选用含蛋白质、水分丰富、碳水化合物适量,又比较柔软的适熟桑叶,以适应其迅速成长的需要。及时扩大蚕座面积,防止蚕儿拥挤和食桑不足。

⑷ 稚蚕对病原物的抵抗力弱。蚕体对各种病原物的抵抗力,随蚕龄的增大而增强,1龄期最弱,5龄期最强。据调查,蚕对软化病病毒的抵抗力如果把1龄蚕作为1,2龄蚕则为1.2倍,3龄蚕为3倍,4龄蚕为13倍,5龄为10000~12000倍。因此,北碚桑蚕种在生产中稚蚕期特别注意消毒防病,防止病菌感染,特别注意稚蚕室及其用具的彻底清洗消毒和饲养期间的防病工作。

⑸ 稚蚕眠起快,活动范围小。稚蚕眠起快,活动范围小,眠起齐,眠期经过时间短,因此,北碚桑蚕种在生产中眠起处理及时,加眠网和饷食宜早不宜迟。

2、壮蚕的生理特性

壮蚕与稚蚕相比,由于体面积与体重之比,气门面积与体面积之比,其比例都比稚蚕期小,加之随着食桑量增加体表的蜡质层逐渐积累增厚,由体表和气门散热和蒸发体内多余的水分壮蚕比稚蚕困难。若壮蚕长期接触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常常因阻碍体热和水分的发散而引起生理障碍,使蚕体温增高、脉搏减少、食桑缓慢,新陈代谢随之减弱,蚕处于苦闷状态;从桑叶中吸收来的水分随蚕龄增加而增加,在多湿环境中蚕体内多余的水分由于从体表和气门排出不畅,则增加由粪便带出的排水量,这样不仅不利于肠壁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而且使相当多的无机盐随粪便中的尿液排出体外,使蚕体体液渗透压下降,体液pH值降低,蚕体陷入虚弱,容易诱发蚕病。多湿再加上高温(25℃以上),形成闷热的条件,随着温度升高蚕的正常机能更加下降,更易诱发蚕病。

壮蚕期丝腺成长快,是形成绢丝物质的重要时期,茧丝在蚕未吐出之前为丝液(绢丝物),存在于蚕体腔中1对丝腺的腺腔中,其主要物质是蛋白质,是由饲料营养中氨基酸通过丝腺细胞内酶的作用而形成和分泌的。蚕体从饲料中吸收的蛋白质、氨基酸有50%左右用来合成丝物质。蚕吐丝量多与少或茧层的厚与薄,主要取决于蚕丝腺尤其后部丝腺的长度和重量。而丝腺的成长主要在壮蚕期,尤其是在5龄期急速成长,至熟蚕时丝腺重占蚕体重的40%以上,几天之内,丝腺增重数十倍,成为熟蚕体腔中最大、最重的器官组织,占据了体腔的大部分。然而在5龄以前的1~4龄期,丝腺成长都相当缓慢,其重量仅占体重的5%。调查证实,丝物质的70%是在第5龄第3日以后到上蔟之间形成的,其余30%则来自第5龄初期以及以前的养分。所以第5龄的营养条件对丝蛋白形成极为重要。壮蚕期绢丝腺成长快,用桑量相应也大,其中5龄用桑约占全龄用桑的85%,因此,为确保大蚕正常生长发育,充分形成丝蛋白,按质按量及时做好壮蚕期的桑叶供应工作。大蚕呼吸、排泄量大,对二氧化碳抵抗力弱,壮蚕期要求蚕室宽敞,蚕座适当稀疏,促使蚕室、蚕座通风透气良好。

第三节  桑蚕与气象环境

养蚕气象环境主要是指蚕在生活中所接触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与气流等微气象因素。不仅直接作用于蚕,还影响到蚕的饲料及卫生状况。

一  温度

桑蚕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与气温基本一致。温度直接影响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从而改变新陈代谢的速度。蚕的发育温度范围为7.5~40℃;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0~30℃;蚕的饲养适温为22~28℃。

二  湿度

桑蚕的适湿范围一般在70~90%。稚蚕宜多湿,壮蚕宜干燥。1龄90%,每龄比前1龄降低5%,5龄保持70%。

三  光线

通常稚蚕期明亮饲养,壮蚕期黑暗饲养,有时也采取自然的昼明夜暗规律。

四  空气与气流

桑蚕在接触CO2(>2%)、CO(>0.5%)、NH3(>0.05%)、SO2(>0.1~0.2%)及农药、烟草、化肥、氟化物等都会引起中毒,饲养时应尽可能避免。特别是壮蚕期要注意通风换气。

第四节  桑蚕与饲料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主要吃桑叶(桑叶的营养价值最高),蚕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完全来源于桑叶,因此叶质对蚕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稚蚕期是蚕儿充实体质的阶段。稚蚕需要含水分、蛋白质丰富适熟偏嫩的桑叶,桑叶过老,食桑量减少且营养价值低,蚕体发育缓慢、不齐。桑叶过嫩,水分和有机酸过多,蚕体肥大、虚弱,易感染蚕病。所以稚蚕期严格选用营养丰富,易于摄食和消化吸收的适熟桑叶。不用未成熟叶或过老叶。适熟叶是指软硬适当、蚕儿喜食、单位时间内的食桑量和消化量大的桑叶。稚蚕用叶以含水率在80%左右,叶质柔软、水分、蛋白质较多,糖类的含量适当者为宜。

稚蚕用桑品种为新一之濑、白皮荆桑、黑油桑、花桑和实生桑。壮蚕期使用充分成熟,新鲜、清洁、无污染、无虫害的桑叶。

第五节  北碚桑蚕的特性

北碚桑蚕除具有上述一般桑蚕的普遍生长特性外,还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选用的原种级以上蚕种纯度更高,特征特性更一致;北碚桑蚕在饲养过程中,十分重视桑树的品种、叶色、叶位和质地软硬;北碚桑蚕健康性更强,生长发育更整齐,发育进度稍快,基本没有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

第四章  北碚桑蚕种的特色

第一节  历史人文特色

北碚桑蚕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特点及其质量特色,除对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外,在桑树栽培和家蚕饲养过程中,必须采用特殊的技术管理体系和工艺。这些配套于北碚桑蚕种的特色技术和工艺,是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产地蚕农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和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共同提炼、总结和完善而形成的,是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北碚桑蚕种品质和质量特色的可靠保证。

1935年以前,北碚蚕区与全国其他蚕区一样,蚕种是自留自制自用,在品种筛选、种茧选择、蚕种保护、蚕种浴消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西里蚕种场、北碚蚕种场的建立,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70多年的努力,集中了几代蚕业科技工作者心血和智慧,造就了北碚桑蚕种在品质和质量方面鲜明的特色。

第二节  质量特色

北碚桑蚕种外在感官特征呈淡黄色,细粒扁圆形,长约1.2毫米至1.3毫米。内在质量具有纯度高,质量优、易繁育,杂交彻底,健康性好,发育进度快,特征特性一致,生长发育整齐,无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产量高丝质优等独特品质。

北碚桑蚕种的内在质量优于国家《桑蚕原种》(GB19179-2003)、《桑蚕原种检验规程》(GB/T 19178-2003),农业行业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等规定的指标。北碚桑蚕种的主要质量特色如表5-1。

表5-1 北碚蚕种的主要技术指标

项   目

单    位

指    标

病蛾批毒率

%

≤0.05

折净率

%

≥60

单圈有效卵粒数

≥380

单圈不良卵率

%

≤4

实用孵化率

%

≥98

杂交率

%

≥98

对四龄蚕万头产茧量

Kg

≥20

茧丝长

m

≥1300

解舒率

%

≥75

净度

≥95

鲜茧出丝率

%

≥20

纤度均方差

d

≤0.65

第三节  地域特色

北碚桑蚕种的产地重庆市北碚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好,年平均气温18.6 ℃,夏热冬暖,春长秋短,四季分明,光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暖季光照多,全年日照时效达1006.2 h,无霜期达359 d,年总降雨量为1173.6 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大于10 ℃的活动积温高达5979.5 ℃,无低温冻寒。其气候特点与桑树和家蚕的生长发育规律适应性极高,有利于高产优质北碚桑叶和北碚桑蚕种的生产,是北碚桑蚕种的地域特色的必备条件。其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在原种级以上桑蚕种纯度更高,特征特性更一致,生长发育更整齐;普通桑蚕种内在质量更好,杂交更彻底,健康性更强,生长发育更整齐,发育进度稍快,基本没有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在推广应用中表现出产量高、丝质优。

第四节  品种特色

北碚桑蚕种繁育实行三级饲养、四级制种的制度。即分为原原母种、原原种和原种三级饲养,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四级制种。在饲育原原母制原原种时从饲育区中择优选留制原原母种。原原母种、原原种的饲育均采用单蛾区育,每个品种的饲育量不得少于20蛾。原种饲育采用蛾区蚁量育,每饲育区的蚁量为2~4g,经预知检查确认无微粒子病,于3龄后可并区饲育,但每区的蚁量不得超过20g。原原母种、原原种,采种蛾区数不得少于10个蛾区。实行同品种(品系)异蛾区交配制种,制成以14蛾为一张的框制种。生产原种实行同品种(品系)异蛾区交配制种,杂交原种按规定的杂交组合交配制种,制成以28蛾为一张的框制种。各级原种都必须达到相应的种茧调查合格标准,并选出不符合品种固有特性和不良的卵、蚕、茧、蛹、蛾。原原母种留种蛾区的全茧量区间开差必须控制在0.1g以内;区内个体间开差控制在0.2g以内。茧层量蛾区内个体选择标准应控制在当期留种区的全茧量平均值乘以茧层率合格标准所得的值以上。原原种留种蛾区的全茧量区间开差必须控制在0.2g以内;区内个体间开差控制在0.3g以内。凡生产上推广的桑蚕品种,实行桑蚕种繁育单位和品种育成单位同时保种,定期(3~5年)调查比较同一品种两个保种单位的品种(品系)性状,必要时可及时更换相应的品种(品系)。

第五节  种质资源特色

北碚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极其丰富、珍贵的北碚桑树和北碚桑蚕种优质品种资源。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现有北碚桑蚕种品种资源146份、北碚桑树品种资源188份。是重庆市唯一的家蚕经济性品种保存保护基因库。为常规新品种选育和特色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形成北碚桑蚕种特色的源泉之一。

第六节  饲料特色

由于北碚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北碚桑树生长发育,北碚桑叶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优,为北碚桑蚕种特色形成提供了可靠的营养保证。北碚桑叶具有饲料价值高,富含有蚕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而无毒性;蚕喜食;食下率和消化率高;萎凋速度慢,耐贮藏的特色。北碚桑叶干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如表5-2。

表5-2 北碚桑叶100g干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

营养成分

单位

含  量

备  注

蛋白质

g

25~33

氨基酸含量约为10.10;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约为3.3;半必需氨基酸1.8;赖氨酸0.454。

碳水化合物

g

43~54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25膳食纤维:52.9%,其中可溶性纤维7.9,果胶12,阿拉伯聚糖7.4,戊聚糖3.8

脂  类

g

6.15~9.8

饱和脂肪酸13种,占总量49.3 1%,不饱和脂肪酸5种,占总量43.87%。

有机酸

mg

3.5

延胡索酸、柠檬酸、酒石酸、琉拍酸等

维生素

mg

维生素B1:0.59;维生素B2:1.35;维生素B3:3. 5;维生素B11:0.5:维生素E:35:维生素C:31.6:胡萝卜素:7.4:ρ胡萝卜素3;视黄醇:0.67;维生素A:44130国际单位;烟酸4.0

矿物质

mg

Ca 2699;K3101;Zn 6.1;Fe44.1;Na 39.9;P238;Mg 362;另外还含有少量Cu1.0;Mn 27等微量元素

第七节  技术特色

北碚桑蚕种在生产全过程中,结合北碚地区的独特气候特点,经过多年试摸索验,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技术特色。主要包括桑树品种选择、桑树栽培模式、桑树肥培管理、桑叶采摘与管理、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家蚕品种选择、自动催青技术、小蚕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技术、自动上蔟技术、早采茧技术、种茧保护技术、制种技术、蚕种保护技术、蚕种人工孵化技术、家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第八节  质量检验检疫特色

北碚桑蚕种在繁育全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10933-2006)等规定的指标。包括催青卵及其死卵检查、纯度调查、预知检查、母蛾微粒子检验、卵量及良卵率检验、实用孵化率调查、普通蚕种杂交率检验。

第九节  安全保护措施

北碚桑蚕种的保存需要合适的温度、相对湿度及通风换气要求。不能过高和过低的温度(0—30℃)和相对湿度(70—95%),保持通风换气的环境条件,避免阳光直射。同时北碚桑蚕种的成品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原则上在适合的温湿度气候环境条件保存时间下不超过一年。

北碚桑蚕种需要合适的包装材料及包装辅料。要求包装材料和辅料为无毒无害的轻质材料。如使用材料以纸质材料、木质材料、纯棉材料、聚乙烯材料等。包装辅料如粘接剂以天然材料和无机化胶水为佳。

北碚桑蚕种使用运输和使用中避免接触农药与化学药品及有毒有害气体,如油漆,苯酚类药物、一氧化碳、杀虫剂、各类农药、酸碱物质等。运输途中避免挤压与堆码,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过长时间(1h)的水浸。

北碚桑蚕种在保存、运输、使用中要注意避免虫、鼠等动物危害。

第五章 北碚桑蚕种的生产技术体系

为确保北碚桑蚕种的特色,在北碚桑蚕种的生产过程中,依据桑蚕生长发育规律和良种繁育的特点,结合北碚区域的地理气候优势,将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有机融合,已经形成完善的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组装集成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第一节 生产工艺路线

北碚桑蚕种生产工艺路线如图7-1、图7-2。


高产优质桑叶

图7-1高产优质北碚桑叶生产工艺路线




第二节北碚桑树种植模式及技术要点

桑蚕是寡食性昆虫,桑叶是唯一饲料,它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桑蚕种的产量和质量。在北碚蚕区大力推广优良的北碚桑树品种、合理的栽植模式、科学的肥培管理技术、无公害的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保证北碚桑蚕种的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北碚桑树品种选择

近15年来,北碚蚕区普遍推广北碚桑树优良品种,现行北碚桑树品种主要是湘7920、嘉陵20号。通过育苗、嫁接改造等措施逐步淘汰了原有生产水平低的品种,良桑化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北碚桑蚕种主产镇的良桑化率达到了100%。

二  北碚桑树栽培模式

桑树育苗常用肥球地膜育苗,特别是杂交桑种营养袋地膜覆盖一步成园技术,当年育苗,当年移栽,当年投产,该技术大大缩短了投产年限。

北碚桑树栽培模式以“桑~经”、“桑~菜”、“桑~药”、“桑~草”等高效生态桑园为主。现在北碚蚕区桑园绝大部分是密植小桑园和大行桑,既提高了单位面积桑叶产量,又有利于丰产技术措施的实施落实。盛投产生态桑园亩产达到2500kg以上。

三  北碚桑树肥培管理

培养树形。北碚桑树的树形种类虽多,常用的是高、中、低干和拳式、无拳式几种基本的树形。做好定干,培育支干,培养树冠。

合理施肥。北碚桑树园土壤中最易缺乏的肥料五要素是氮、磷、钾、钙和有机质等几种元素及肥料。桑树一年间随着其年生长周期要进行3~4次施肥,即春肥、夏肥、秋肥和冬肥。着重是春肥、夏肥和冬肥。注意氮、磷、钾的比例和无机肥料、复合肥料、肥效持续性肥料、有机质肥料的搭配。

四  北碚桑叶采摘与管理

稚蚕期适熟叶的选择,稚蚕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丰富的桑叶,是养好蚕的基础时期。壮蚕期桑叶的采摘和管理,壮蚕期是蚕体积累营养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产卵量和质量。按照原蚕的生长发育阶段,选择适龄适熟叶,并严格按标准要求做好保鲜工作。

五  北碚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北碚桑树病虫害防治方面采取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使北碚桑树病虫害一直控制低危害状态。首先,在主产乡镇建有北碚桑树病虫害预测预报站,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危害趋势。其次,对北碚桑树病害采取生物防治技术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对北碚桑树虫害采取诱杀为主,人工捕捉为辅的方法。

第三节 北碚桑蚕种生产核心技术

在北碚桑蚕种的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家蚕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组装集成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核心技术。

一  家蚕品种选择

北碚桑蚕种生产的主要是桑蚕优良新品种和特殊用途品种。现行北碚桑蚕种的品种主要是871×872、渝蚕1号、两广2号、洞庭×碧波和彩色茧品种,都具有健康性好、容易饲养、高产优质等特点。桑蚕优良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100%。

二  自动催青技术

采用桑蚕种自动化催青系统,使催青环境因素参数控制更准确、均匀和稳定,有效克服了传统催青中温湿度环境条件人为控制的不足,促进整批蚕种胚胎生长发育整齐,一日孵化率达到95%以上,实用孵化率高达98%以上,而且蚁蚕体质强健。

三  小蚕共育技术

小蚕共育的特点是既容易调控环境,达到标准化;又便于消毒防病和饲养管理,能有效的减少蚕头遗失,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还有利于节省蚕室、蚕具、桑叶、劳动力,降低成本。北碚原蚕区小蚕共育已达到100%。

四  大蚕省力化技术

随着科学养蚕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为进一步适应蚕桑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北碚蚕区大力推广省力化种桑养蚕技术,不仅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也明显提高。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

条桑立体育。根据杂交桑的生长特点,首先选定不同桑园按45天一个周期进行伐条,用条桑直接喂养大蚕。经过伐条的桑园立即进行肥培管理,以利二、三、四、五……多次伐条。一可以打破桑树生长平衡,一年可达到3~4次生长高峰,亩桑产叶可提高30%左右;二可以克服大蚕地面(蚕台)育通风透气差、易发病等缺点;三有利于蚕儿食下桑叶中的小叶脉,增加食下率和消化率,提高蚕儿体质;四可以互相搭架空,有利蚕粪落入底层,避免上层桑叶污染,减少病原感染;;五可以解决大蚕采叶难,每张蚕种可节省2~3个采叶工日;六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适应规模化蚕桑生产。

地面蚕台育技术。不但可大量节省蚕匾养蚕的喂叶、除沙等操作工时,而且可节省添置蚕具的资金,减少蚕体受伤机会。蚕台的制作可就地取材,成本较低。

室内吊挂式活动蚕台。吊挂式活动蚕台近年来应用推广面较大。适宜吊挂式活动蚕台的蚕室为长8m、宽4m,吊挂4组蚕台,饲养4盒蚕种。

室外大棚养蚕技术。选取靠近桑园,地势较高地方搭棚,棚大小根据桑园面积和每期蚕的饲养规模而定,4亩桑园需建70㎡的大棚,要求棚长14m,宽5m,上面设置阴棚,简易大棚可用竹、木搭建,70㎡大棚每次可养大蚕2张。4龄或5龄饷食后可直接进棚饲养。要求做好防鸟、防鼠工作,并根据天气的变化搞好保温和降温工作。

五  自动上蔟技术

北碚桑蚕种推广应用最多的蔟具是纸板方格蔟或塑料折蔟。纸板方格簇已达到90%,自动上蔟推广应用达到98%以上。

上蔟密度要求方格蔟130~140头/片;塑料折蔟500头/㎡,最多不超过600头。

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要求蚕儿必须充分成熟,且老熟齐一。因此,到蚕儿发育到见5%左右的熟蚕时,可采用蜕皮激素进行添食一次,经过约4h后再添食一次,促进蚕儿老熟齐一,以利自动上蔟。新蔟具除异味:新购蔟具的刺激性气味对蚕儿上蔟结茧有一定的影响,使用前可采取喷白酒、喷鲜桑叶水、曝晒等措施消除异味,以减少浮蚕、减少浮丝,减少不结茧蚕,增加入孔率和上蔟营茧速度。捆绑新蔟具:每张蚕种需纸板方格蔟约150片,需省力化蚕台1套。上蔟方法:方格蔟自动上蔟要求蚕儿尽量老熟齐一,充分成熟,不能上蔟过早。蔟中管理:捉浮蚕和及时清除蚕的排泄物。蔟中保护:上蔟初期,温度以25~25.5℃,遇温度低时应立即升温,以便加快营茧速度。待茧壳形成后将温度降到24℃,湿度为60~75%,注意开门窗通风换气。上蔟24h后将不结茧蚕捉下,用清水淘洗后再重新上蔟。

六  早采茧技术

由于营茧状态对蚕的吐丝、化蛹、茧丝品质,蛹的生理及蚕蛾的交配产卵都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横营茧最好。为了提高发蛾率、造卵数,减少缩尾蛹对外生殖器发育的危害,北碚桑蚕种在生产中全面推行早采茧技术。早采茧的时间,在24~25℃保护下,一般蚕品种的早采茧适期为上蔟后48~72h,以60h为中心。含有多化性血缘经过短的蚕品种可在上蔟后48~55h采茧。采茧前做抽样调查,掌握吐丝刚尽,茧壳己硬,尚未化蛹时采茧。采茧时,宜按上蔟先后依次进行,必须轻采轻放,减少震动避免造成受伤、出血。上茧、双宫茧、薄皮茧、污烂茧等应分别放置。采下的种茧粒粒平铺于蚕箔内,防止堆积。

七  种茧保护技术

熟蚕上蔟到发蛾,称种茧期或蛹期,是蚕的变态时期。保护温度以24℃为标准,23~25℃为适温,21~27℃为发蛾调节的安全温度范围。保护湿度一般以60~90%为安全湿度范围,70~85%为适湿范围,75~85%为中心湿度。重视种茧室的换气工作。保持昼明夜暗规律。

严格进行种茧选择,是提高北碚桑蚕种质量的有效措施。种茧经质量检验,合格的饲育批制种,不合格的饲育批淘汰,这是以饲育批为单位的群体性选择。然合格饲育批种茧内的各个体,并不是全部都符合制种的要求,因此,还应进一步作个体水平的选茧,去劣留良,淘汰不符合品种固有特性的不良茧,选留优良种茧制种,以保持各品种蚕茧在经济性状方面的整齐一致性。

八  制种技术

制种技术的环节有发蛾、捉蛾与选蛾,交配与理对,拆对与投蛾,产卵与巡蛾,雌雄蛾的冷藏与雄蛾再交,收蛾与收种。以交配和产卵环节为中心。就是迟出、迟交、长交、快产。交配时间要掌握4~6h,交配温度以24℃。产卵室温度以25℃,湿度以75%为宜,保持黑暗并注意换气以使空气新鲜为好。当日多余的新鲜雄蛾,可冷藏于5~10℃的低温中,冷藏时间以4~5d为度。雌蛾冷藏于5℃中,冷藏时间2d以内。适时袋蛾收种,即时浸酸种要求卵龄开差在8h以内,冷藏浸酸种则要求在10h以内。春用蚕种为尽量发挥生产潜力,卵龄开差延至12h。

九  保护技术

北碚桑蚕种保护的实质就是对蚕卵越年性的管理,保护的要领是通过蚕卵各期的合理保护,使蚕卵滞育期和滞育期后耐冷藏的累计日数大于产卵后到次年收蚁期间的日数,向生产提供孵化齐一、蚁体健康的优质蚕种。产卵初期的保护,保护温度以24℃,湿度以75~80%为适当。夏、早秋期的保护,保护温度以24~25℃, 7~8月天气酷热,避免30℃上高温,湿度仍以75~80%为宜。中秋、初冬期的保护,从9月中旬到10月间宜在20~22℃保护,湿度保持75~80%。11月上旬、中旬保护温度宜逐渐下降,从20℃降至18~17℃,继而降至15~12℃。冬期的保护,这是蚕卵解除滞育的重要阶段。因此,给予合理的低温保护,促使蚕卵整齐地解除滞育。11月下旬到12月直至蚕种入库,保护温度从12℃逐渐经10~7.5℃降至5℃。湿度仍保持75~80%。12月间蚕种经浴种或散卵洗落,当蚕卵发育到一定程度,就进入冬期冷藏期。

十  人工孵化法

为解决越年性蚕种在正常情况下,年内不再孵化,给蚕茧生产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使越年种在当年孵化再次饲养。在越年蚕卵产下后的适当时期,给予人为的物理或化学剌激,使年内再孵化成为不越年种,当年随时可以使用。采用即时浸酸孵化法和冷藏浸酸孵化法供应当年夏秋蚕种。即时浸酸孵化法是盛产卵后在24~25℃ 保护,经过20~30 h 为范围,20 h 为浸酸中心时间,大部分卵呈浅黄色, 少数呈黄色时为浸酸适期;盐酸比重1.075,液温46℃,中国系统种浸渍 5 m,日本系统种5m 30 s。冷藏浸酸孵化法盐酸比重1.092,液温47.8℃,中国系统种浸渍6 m,日本系统种6 m 30 s。

即时浸酸前的冷藏:是产卵后在24~25℃温度、75%湿度保护下,经20 h入库冷藏,冷藏前先经10~13℃左右的中间温度保护2 h,然后再移入5℃中冷藏。冷藏时间以5 d内为宜。

即时浸酸后的冷藏:采用的方法是浸酸后在24~25℃保护下,经20~22h胚胎发育到丙1时冷藏于2.5~5℃中,可冷藏30 d左右。另一种方法是浸酸后在24~25℃保护下经40 h,胚胎达丁2时冷藏于5℃中,可冷藏20 d。

冷藏浸酸种浸酸后的冷藏:浸酸后在25℃保护下,掌握在经过20~24h左右,胚胎发育到丙l~丙2时,经中间温度10~13℃保护12~18 h再移入5℃冷藏。冷藏日数一般不超过30 d为宜。

十一  家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北碚蚕区对家蚕病虫害一贯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防病卫生制度。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性蚕病,它们的发生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传染的结果。首先,彻底(系统)消毒、杀灭病原。第二,洁桑养蚕、防病口入;第三,隔离淘汰病蚕,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第四,认真处理蚕沙等,控制病原扩散;第五,消灭桑园害虫,防止交叉感染;第六,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的体质。

第四节  北碚桑蚕种原蚕饲育技术

北碚桑蚕种自1958年起开始进行原蚕饲养。原蚕饲养是北碚桑蚕种一代杂交种的主要生产途径。经过50多年的实践与总结,结合北碚桑蚕种繁育技术要求和北碚区原蚕基地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独特的原蚕饲育技术规范。

一  消毒防病

(一)蚕前的消毒防病

1、集中消毒前对蚕农的蚕室、蚕具及养蚕环境进行抽样镜检,每户蚕农抽取6-10个样本。

2、集中消毒前蚕农做好蚕室内外环境的清扫、清洗工作,便于药消彻底。

3、用1%的漂白粉液对蚕室内外环境进行喷洒消毒,消毒时必须面面俱到,并保持湿润30分钟以上。为预防再污染,消毒后的蚕室禁止养鸡、鸭等家禽、家畜和堆放农药、肥料等有毒有害物资。

4、蚕户的蚕箔、蚕杆、蚕架、采桑背篓、蚕蔟等蚕具必须全部运到指定的消毒池浸泡消毒,浸泡时间20分钟,并保持湿润30分钟(包括浸泡时间在内)。蔟具应最后浸泡。

5、集中消毒结束后,必须搞好蚕室、蚕具及养蚕周围环境的抽样镜检工作。每户蚕农抽样6-10个进行检验。对消毒不合格的蚕户必须进行复消,直到镜检合格为止。

6、集中消毒结束后,共育室必须用2%的甲醛和硫磺进行密闭消毒。有条件的蚕户也要求进行密闭消毒。

(二)蚕期中的消毒防病

1、收蚁开始到上蔟前,每天早上用鲜石灰粉或防僵粉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眠中除外),同时每龄的止桑、饷食必须用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如有病蚕发生,每天应增加消毒一次,直至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共育用叶必须用0.3%的漂白粉液浸泡消毒,然后用脱水机甩干方可饲养小蚕。

3、共育期间必须坚持换鞋踏鲜石灰入共育室,坚持进贮桑室换鞋和洗手给桑。在分户饲养阶段,也应坚持换鞋入室,洗手给桑。

4、共育期间用1%的漂白粉液每天对蚕室和地面消毒一次,每次除沙后对地面消毒一次,每3-5天对室外环境消毒一次。

5、小蚕入眠后取出的塑料薄膜、各龄除沙后的蚕网用1%的漂白粉液浸泡消毒30分钟,清洗晾干后方能再次使用。

6、装沙用具和采桑用具必须严格分开,不能兼用。蚕沙必须及时运入蚕沙坑集中处理,待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禁止乱堆乱放和晒晾蚕沙。

7、饲养期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添食氯霉素或石灰水等药品,在每龄饷食后均可用硫磺熏烟1-2次,眠蚕禁止熏硫磺。

8、认真做好各龄迟眠蚕、弱小蚕的淘汰和抽样镜检工作。病弱蚕要集中丢入消毒缸内,统一处理,不得用来饲喂家禽、家畜。

9、认真做好桑叶的采摘和贮存工作。采摘桑叶时选采适熟叶,不采虫口叶、虫粪叶、泥沙叶、黄化叶和萎凋叶。

10、严禁任何形式的种蚕普蚕混养和种蚕在非原蚕区饲养。

(三)蚕期结束后的消毒防病

蚕农售茧结束后应立即对蚕具、蚕室及周围环境用1%的漂粉液进行全面的喷洒或浸泡消毒。

二  小蚕共育

1、选养蚕技术好,具有多年养蚕经验、责任心强,服从技术指导和管理的蚕农从事小蚕共育工作。

2、共育室必须具有专用的蚕室、专用贮桑室、消毒池、蚕沙池以及相应的蚕具。共育室规模一般为共育普种25-30张。

3、小蚕要求在高温多湿的气象环境中饲养。小蚕共育室的温湿度标准必须听从技术人员的安排,按不同品种,不同龄期的适温适湿标准升温补湿。共育期间温湿度标准为:

龄  期

一龄

二龄

三      龄

备     注

饲育温度(℉)

79-80

78-79

77-78

1.收蚁到分蚕一般为8天。

干湿差(℉)

2

2-3

3-4

   

昼夜给桑次数

5

5

饷食后给桑一次分蚕

2.每天换气4-6次。

除沙次数

一次

二次

起除后分蚕



4、共育员必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统一给桑次数,配合搞好共育期各龄青蚕抽样、弱小蚕病蚕淘汰工作,认真贯彻消毒防病措施。

5、每次给桑前半小时开门窗,揭开塑料薄膜换气。并扩座、匀蚕,做到蚕头分布均匀,蚕座大小适宜。

6、给桑要均匀,给桑后要观察蚕儿食桑15分钟,发现有中毒现象立即打开门窗,用草木灰或石灰粉撒蚕座隔离有毒叶,加网重新给无毒叶,添食解毒药品、除沙。

7、共育员必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搞好小蚕的眠起处理工作,做到饱食就眠,适时加眠网,适时饷食,不能自作主张不加眠网或提前饷食。

8、共育室必须严格把好桑叶质量关。每张蚕种(普种)投叶35斤左右,具体投叶时间由共育员安排,原则上小户一次性投交桑叶,大户分两次投叶。共育室应对虫口叶、过老过嫩叶、萎凋叶、黄化叶、泥沙污染叶拒收。每天收的桑叶要分户摊放,便于追查造成农药中毒的蚕农的责任。

三  大蚕饲养和蔟中管理

1、蚕农在共育室领回蚕儿后应立即加网分箔给桑,每天给桑5-6次,做到良桑饱食,不给过老过嫩叶、虫口叶、泥沙污染叶、发烧变质叶,尽量少喂湿桑叶。同时做好桑叶贮存保鲜工作,预防蚕病食下传染。

2、每次给桑前必须扩座、匀座,以免蚕座过密造成蚕儿食桑不足,发育不齐,体质弱,容易感染蚕病。

3、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搞好眠起处理,适时加分批网,适时饷食(起蚕达到95%以上);并及时淘汰弱小蚕、病态蚕。

4、搞好蚕室内的温湿度调节,大蚕(4-5龄)要求在低温干燥,通风换气良好的环境中饲养。遇到高温闷热天气,注意降温防闷,遇到久雨不晴的天气,注意排湿。禁止关闭门窗、盖薄膜饲养大蚕。

5、蚕农必须做到量桑养蚕,严禁在五龄后期添食蜕皮激素。

6、蚕农应根据养蚕数量,提前做好蔟具准备。掌握好熟蚕上蔟时间,做到适熟上蔟,轻捉轻放,勤捉快上,上蔟稀密适当,每个折蔟一般400头左右,草笼每根(3.5-4米)500头左右。

7、上蔟期如遇低温、雨天应升温、排湿。上蔟初期温度控制在77-79℉,蔟室保持干燥、门窗全部打开,加强通风换气,防止闷热。

8、采茧时间掌握在蔟中平均气温75℉,干湿差4-5℉保护下48-72小时内采茧,以60小时为中心。先上先采、轻采轻放,血茧、薄皮茧等严格剔除,种茧平摊一层,禁止堆积。采茧后的温度为72-78℉,以75℉为中心,干湿差3-5℉,防闷、防湿,光线昼明夜暗。

四  售茧管理

1、售茧时间掌握在盛上蔟后75℉保护下7足天(8虚天)售茧,具体售茧时间以技术员所填售茧卡上规定的售茧时间为准。

2、在售茧途中,蚕农必须做好种茧的防毒、防晒、防雨淋、防蒸热工作,每个售茧背篓必须插上气筒。

3、严禁种茧丝茧混合售茧。

五  桑树培护管理

1、每年春季(2月-3月)统一组织打开园药,秋蚕期结束后统一组织打封园药。蚕农应按技术要求对桑园进行认真施药,严禁把农药作为其它用途。

2、原蚕户必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自觉搞好桑树的病虫害防治、桑园施肥、桑园冬管等工作,努力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

3、在种场安排下,有计划地做好桑树新品种的推广和桑树的更新、改造工作。

第五节  北碚桑蚕种质量检验检疫技术

北碚桑蚕种在繁育中严格执行国家《桑蚕原种》(GB19179-2003)、《桑蚕原种检验规程》(GB/T 19178-2003),农业行业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等规定的指标,在检验检疫上突出狠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  催青卵及其死卵检查

为了防止蚕种漏毒,充分利用带毒卵随催青日数的增加,检出率也随之提高,特别是转青之后检查转青死卵效果好。凡经卵传染微粒子病,其苗尾蚁带毒率高,种茧育均应对苗尾蚁及卵壳进行检查。原种逐张在每卵圈内侧随机挑取5粒以上蚕卵,每张原种累计挑取140粒以上,将抽取样品装入小纸袋,注明品种、批号、连纸号、季别。抽取样品放入30℃,相对湿度85%温箱中催青,待孵化蚁蚕自然死亡后检验。将纸袋内死蚁及卵壳放于乳钵内,每孔不超过100头(粒),先用乳棒磨碎卵和蚁蚕,再用吸管滴入4~10滴2%KOH溶液研磨。按乳钵序号点板制片2套,由2名镜检员对检,每个样看20个视野以上,做好记载。发现有微粒子的整区(户、张)淘汰。

二  纯度调查

为确保原种以上级别蚕种的纯度,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在五龄盛食期和上蔟采茧后。原原种和原种每批逐区、普种每批抽5%饲育区(原蚕户),调查蚕体色、体形、斑纹、茧形、茧色,选出不符合该品种固有性状的个体。

品种纯度(%)=符合该品种性状的个体数/调查总头数×100

原原种和原种、普种的种蚕(茧)发现三眠蚕(茧)、五眠蚕(茧)及不符合该品种性状的,作个体淘汰。品种纯度低于95%且属于上一代遗传质量问题的,整批(区、户)淘汰,不得参与制种。

三  预知检查

为了在饲育中或制种前及时了解各饲育区(户)是否感染微粒子病孢子。通过在卵、幼虫、蛹、蛾等不同发育阶段抽样进行检验,提前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预知检查主要是对蜕皮壳、迟眠蚕、弱小蚕、蚕粪、蔟中不结茧蚕、病态蛹蛾等进行检查。一、二龄迟眠蚕分饲育区(户)全包全检,三、四龄迟眠蚕、弱小蚕、病态蚕每箔至少1包,每包不得少于5~10头,注明品种、批号、饲育区(户)。送检样品放在29℃温度和85%的相对湿度环境中保护2~3 d,将小蚕整体、大蚕取中肠放置乳钵中,先磨碎后再加少量2%KOH溶液研磨后制样镜检。在上蔟后取疑为微粒子病病蚕或不结茧蚕,撕开病体或直接用夹子拉出丝腺观察,若呈乳白色或黄浊色不透明,有不规则泡状突起,则为微粒子病。若病变不明显,可加少量2%KOH溶液磨碎制样镜检。将蚕蛹浸在70℃热水中,经7~10 s,解剖取出中胃磨样,加少量2%KOH溶液,磨碎制样镜检。从每一饲育批(户)中任意随机抽取早、中、晚熟蚕单独上簇结茧,在温度29℃,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中促进发蛾,发蛾后逐蛾加少量2%KOH溶液磨碎制样镜检。检出有微粒子孢子的整区(户)淘汰。

四  母蛾微粒子检验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原虫感染家蚕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甚至毁灭蚕业生产的传染性蚕病。该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经口食下传染、二是经卵胚种传染。通过对母蛾微孢子原虫的检验,可以判断蚕种是否带有微孢子原虫。因此在母蛾检验中蚕种必须与母蛾完全对应。

原种以饲育批为检验批,母蛾采取逐张全部对号分格装盒的方法。蛾盒规格为:纸质、28格(标明序号)、长275px、宽200px,高50px。蛾盒上应标明生产单位、品种名称、批次、蛾盒号。蛾盒号应与蚕种编号一致,连纸上有空圈或产卵后母蛾爬失的卵圈,需在蛾盒上和卵圈旁注明空圈符号。

普种因生产量大,对全部母蛾进行检验有一定困难。采用抽样检验。从总体中抽出一定量的个体组成样本,通过对样本的检验来推断总体,这种抽样检验虽然不能够达到绝对正确,但是通过合理的抽样设计和检验,其信赖度在98.5%以上。

一检二检蛾盒由检验室负责分样。检验时,先抽取一检用蛾盒,在送检蛾盒中,从头尾开始,间隔一定号数,从两头向中间抽取,直至抽足数量为止,余下作为二检蛾盒,一检和二检的样本母蛾必须分别能代表整个检验批。

五  卵量及良卵率检验

为了科学评判北碚桑蚕种质量。在散卵种整理装盒的同时,每批北碚桑蚕种抽样20g,每个样本抽样卵2.00g,混合后平分成两份,其中一份供调查,另一份留样备查。在供调查的10g卵中,称取3个1.00g样卵,分别调查良卵粒数和不良卵粒数,取平均数,计算良卵率、每盒良卵粒数。

良卵率(%)=(样卵良卵粒数/样卵总粒数)×100

每盒良卵粒数=平均每克良卵粒数×每盒平均克数

六  实用孵化率调查

从已经调查过良卵数的3.00g样卵中称取两个1.00g样卵,进行试催。复式冷藏越年种中间感温后进行,单式冷藏越年种在用种前进行,浸酸种浸酸后进行。试催条件,春期按简化催青标准催青,夏秋期催青开始第1~4d 24℃保护,其他条件与简化催青标准相同。样卵孵化后,逐日统计孵化卵数,计算实用孵化率。

实用孵化率(%)=最大二日孵化卵数/调查卵总数×100

实用孵化率(%)=连续2日最大孵化头数/调查良卵数×100

七  杂交率检验

为了保证蚕种杂交彻底,充分发挥杂交优势。按蚕种批次,散卵种从样卵中称取0.5g、平附种从样张中抽取250px²连纸的蚕卵进行催青、饲养,不得淘汰各龄迟眠蚕和弱小蚕,在四龄期根据斑纹或者在茧期根据茧形统计纯种头数,计算杂交率。

杂交率%={(调查总头数-纯种头数)/调查总头数}×100

杂交率低于95%,判为不合格,整批淘汰。


第六节  北碚桑蚕种生产基础设施及硬件条件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传承70余年北碚桑蚕种生产精华,凝聚成为“诚信谦和,服务蚕业”的服务理念和“务实立新,勇创一流”的事业精神。现有从事多年北碚桑蚕种科研生产的蚕桑专业技术人员49人,其中: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人,副高级17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17人;技术工人166人,其中技师9人,高级工98人,中初级工59人,具备雄厚的技术力量,是北碚桑蚕种生产的人才保证。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现有土地面积1726.5亩,其中桑园面积809亩。全院房屋建筑总面积83103㎡,其中生产用房41205㎡,生产附属用房24250㎡,科研办公用房3761㎡,全市唯一蚕种冷库612㎡,是目前北碚桑蚕种唯一生产单位。

北碚原蚕区现共有桑园面积3400亩;专用蚕房17600㎡,共育室1200㎡,消毒池720㎡,蚕沙处理池5000㎡,是北碚桑蚕种的生产的基础条件。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二〇一二年六月